八万四千 · 当代佛教艺术作品展

640.webp-65


策展人:陈卫群 &  王瑞

主办方:泛空间 & 吉祥唐卡

协办:凤凰含章艺术中心

展期:2017/11/25 — 12/04 

地点:798艺术区——泛空间



前言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佛身结成舍利。阿育王弘扬佛法,将佛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八万四千”为得道成佛而设,而是指无量多,即指一切方便法门,终点是菩提。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对于生命体的善念与尊重,是我们与这个世界能够彼此共处的美好愿景。


640.webp-66

仁青才让:千手观音(93cm×78cm)


佛性,既指修行者所向往、企慕的佛陀的本性。也指自身内部成佛的可能性。而修行,就是挖掘自身本有的佛性的过程。具体来说,修行的人在入定前,先依据对一种佛像的观察和记忆,然后在内心作观想。佛教中所说的“观想”,并不是用五官去直接接受外界信息,而相反,佛教的“观”要用“心”。所“观”的,也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宗教所认为的本体。因而,修行重视人的观想顿悟,追求自知、自觉。


无论是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法相宗提出的“万法唯识”,净士宗提出的“即心即佛”,还是禅宗提出的“识心见性”,强调的都是“心”之顿悟。而艺术创作,即是一场艺术家的心之观想、自我顿悟与灵魂的修行。



参展艺术家


“八万四千”将在北京798泛空间呈现四位艺术家作品:黄钢,仁青才让,杨东,朗加。十天展览中,呈展传统唐卡,装置艺术,写实油画,参禅观法。


640.webp-67

黄钢:装置绘画 57cm×215cm

(用明代鎏金寺院室顶,淸代木刻佛经印板,老经书,明代哈达)


黄钢 艺术家黄钢的作品对于材料的运用与实践,无疑是走的比较深远和充满着精英意识。他用明代鎏金寺院室顶和哈达、清代的木刻佛经印版、古老的经书诸多材料,绘制当代装置绘画作品。这些材料有的本身就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比如古老的木刻佛经,是由西藏寺院修行的僧人刻制,僧人们把刻经看作一种修炼的过程,他们怀着虔诚之心,口诵经文,日复一日的重复着这样的劳作,以求解脱。


这种木刻佛经本身就带有僧人的迦持,具有巨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能量经由艺术家的再创作,则传达给现代人们以新的意义和震撼。艺术家把古老的思想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差异、矛盾、冲突,用艺术的方式进行解读与对话,使其和当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发生关系,揭示当代人所面临的问题与困扰,站在人性的高度去表达艺术家的人文关怀。


640.webp-68

仁青才让:大日如来(89cm×66cm)


仁青才让 仁青才让作为热贡唐卡艺术传承人,州级工艺美术大师,在其唐卡的艺术道路上已经行进了二十二年,他扎实的绘画功底也使其在黑金唐卡绘制方面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唐卡作品线条流畅,融合贯通,度量精准。作品多次外海展出,多家重量级官方媒体报道。


640.webp-69

杨东:香炉(80cm×80cm,布面油画,2017


杨东 画家杨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一直在绘画上致力于佛教艺术的研究与探索。他既是虔诚的信徒,又是具有崇高理想的艺术家,执着于对信仰和普爱的追问,它向观者展现了一种新古典主义的艺术精神对现实世界的关怀,对永恒的追问。探讨了千百年以来人类对于存在价值与精神世界的探询,对善与爱的信念,对于普爱的强调,对于人世悲悯的告慰,在追求人类终极理想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绘画作品无论是法器还是佛像,可以说既是宗教意义上的艺术,又是艺术意义上的信仰。


640.webp-70

朗加:日光莲师(90cm×52cm)


朗加 朗加师承噶孜画派宗师通拉泽翁,康区八邦寺绘画风格,其作品即有唐卡的法相庄严,也有宋代文人画细腻精准。画面呈现出艺术家洒脱和自由气息,山水,花草树木色彩丰富,人物刻画注重内在精神体验,构图舒朗空灵,用色考究。唐卡作品中喜用矿物纯色,追述简洁舒缓,空灵淡雅的画面效果,也不失工笔意境,细节微画处理也是引人入胜。



寄语


“八万四千法门”从来都没有离开慈悲与智慧,无论任何根基的众生,肯定有一个修行法门,适合自己。对于艺术家来说,创作即为修行。这些作品的都沉淀着他们对生命无杂念的感悟,注入其中的是他们对人世的虔诚心意和终身信仰。


640.webp-71

杨东:法螺(40cm×30cm,布面油画,2017)


虽然此次参展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媒介的物性表达,但其所选用的材料与题材本身,均具有丰富的东方精神文化内涵,经过艺术家自我的再创作,力图去言说、传达给现代人们新的意义和震撼。因而在展览现场,观者将同时身处于过去和未来,更确切地说,是在经历回顾过去的当下。


这一欣赏、观想、参悟的传达过程,与其说是在艺术家与作品,艺术作品与观者之间进行的,毋宁说只是发生在观者的内心中。观者身处展览空间所感受的氛围,观者欣赏作品的含义都仅为外在的形式,并不是美的真正所在,只有其内心所引发的顿悟才能长久的储存美。


640.webp-72

朗加:文殊菩萨(95cm×55cm)


在此,观者在观展这一审美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发生了共鸣,这一共鸣所引发的顿悟,即是对于作品及展览的审美反馈。作品与其所在的展览空间,本身也成了另一融合的审美对象,整个展览是一个当下存在的碎片式空间,却因观者的“心”之顿悟而能以其不断地变化性及丰富性阐释过去。


此次展览的艺术家们用源自佛理的眼光观察生活,于俗相中发现事理,他们的作品透露着心底光明,一无沾染的品格风貌。“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在今天这样的喧嚣社会,观者走进空间,置身展览,静静欣赏其所呈现的艺术百态,参悟佛学的哲理深味,洗涤浮躁的心灵,得到灵魂的修行与升华。

发布:2017年11月25日
更多精选内容推荐
专业顾问(10分钟内回复) *

客服电话:

 

 

15701275956

 

 

 

扫码微信咨询 ▶